中国遗传资源保护与疾病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English
 
[返回纪念专栏]
 

    

凌峰耸在探微间

       ——记医学遗传学家李璞教授

任永恒



第七章 他与篮球

 认识并了解李璞教授的人,总会有这样的印象:一是在中国医学遗传学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二是特别爱打篮球。篮球伴随他的一生,给了他强健的体魄、快乐的生活态度和乐于与人合作的工作精神。每当谈到篮球,先生总会沉浸在他青年和中年时代那矫健的奔跑中,青春的光辉仍然闪现在眉宇间……
 
   一、球缘
 
    李璞9岁那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大哥回家奔丧后闲谈时问他:“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开飞机。”
   大哥笑了:“那得先锻炼好身体呀。”
   9岁的小李璞可能无法领悟或遵循大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贪玩的孩子大多是热爱体育的。
   从故乡亭上村搬到武清县城的时候,他在县立小学的运动场上见到了篮球,当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比以前玩的球大些罢了。在小学三年级上体育课时,同学间只是抱着篮球互相传一传,因为小孩子是没有能力把球投上高高篮框的,可孩子们总希望把球投进篮框。于是,李璞的哥哥们在自家庭院的边墙上钉上一个稍矮些的篮球框。李家是富有的,叫主事的二哥买个篮球并不是件难事。
   李家兄弟有了自己的球场和篮球。
   最初对篮球的认识仅仅是另一种童年游戏,直到小学6年级看过大人们打篮球才知道,打篮球要讲规则,并且要训练。那时的班上已经有了篮球队,队中当然不会有李璞,因为他个子太小。没有不要紧,他居然领着同样个子小的孩子们也组织了一支编外篮球队,为了能同班级篮球队打上球,他们也学习着有关篮球的规则和基本的技术,李璞的篮球生涯从此开始了。
 
   二、第二种天赋

   若说李璞在医学遗传学上的成就体现他一种天赋的话,那么,打篮球是他第二种天赋。
   1939年,李璞小学毕业,便被父亲送到北平去上中学,他考进了育英中学。育英中学是一家美国教会办的,学校管理和教学中使用着美国的一些教育方式,如重视英语,还有就是崇尚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最受学生喜爱的又是篮球,这更使李璞如鱼得水。
   应当说,李璞在学习篮球方面是有天赋的,入校不久,篮球就玩的有模有样。他所在的班里也组织了篮球队,同样不收他入队,除了嫌他个子小而外,还嫌他不懂英语,又是乡下来的有些欺生。李璞不在意,还象在小学一样,“照方抓药”自己找同学成立一个就是了。那时的李璞除了强补英文就是打篮球了。
   在李璞的一生中,篮球给他带来第一次的幸运是在上高二的时候。那年寒假后回北平时,因在北平的表叔宋家与几个同他年岁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疯玩,竟然忘了开学,结果从当时所在的弘达中学退学了。幸好由同伴李维涤介绍到了一所北方中学,这所中学特别重视体育,推荐他唯一的理由是这个学生篮球打的好。校方一听不但收下了他,还破格全免了学费和宿费。到校后,马上入选了学校的篮球队,从那时起李璞才开始接受有点正规的篮球训练了。
   转年,李璞意外考入北大生物系,当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其庆祝的唯一方式是抱起篮球在运动场上疯玩。
   到了北大,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就是打篮球,这时的李璞已经成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了,这是1945年。
   1946年的10月,李璞听从大哥的建议,转到了清华大学生物系。在专业上不但遇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篮球教练竟然是中国篮球事业的奠基人牟作云,他曾代表中国参加过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中国第一个篮球专业的留美人员。他挑选队员时先是检测灵活性,在十米的距离,一面放个水碗一面放着铜钱,队员快速起动,将一面的铜钱放到另一面的碗中,计算时间。李璞入选后在清华大学篮球队穿的是17号的球衣,在标准的体育馆里,开始了正式的并且是美国式篮球的专业训练。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牟作云教练带领队员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先看小电影,内容是美国全国大学联赛的比赛实况,牟教练在其中选择一二种战术打法,讲解给队员们,再按照影片中的战术要求开始练习。每天的练习中必须完成指定打法一至二次,熟练后,再每人练习罚篮投中二十次。此外,每个队员再自行选择各自的投篮点,反复练习定点投篮,直到投中比例大大高于不中的比例,才算合格,以此建立赛场上的心理优势。当时规定,一次训练下来,体重不减掉一公斤者不能休息。周六和周日是比赛时间。当时的北平城篮球运动开展的比较活跃,除了各大学都有篮球队而外,社会上也有一些自发组织的球队,有自己的队名和队服,其中有些队也是高手云集。
   记得那时北平城里最著名的球队叫“木乃伊”,队中全是城里有名的球手,平时牛得很,有着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可一到清华园却败阵而归,他们自己都不知输在哪。按技术他们个个的比清华大学的队员强,按经验又都是球场上的老手,怎么就赢不了呢?李璞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球打的是好,可在场上只凭经验和个人技术,不讲战术,而清华球队使用的是先进的美式打法,靠团队作战,打的美式篮球,尤其是快攻,这在当时还是秘密武器。加上李璞他们年轻力壮,跑的速度快,不粘球,基本功扎实,不追求花哨。那时的李璞学会了中国很少用的钩手投篮,这在篮下极具威力。
   清华大学队在北平城里打出名声靠的是从美国归来的篮球教练牟作云。
   那时打比赛很简单,双方找个场地,哨一响打就是了,没有谁负责什么,水是自来水,吃的自己带,有车坐车,没车坐公共车。
   清华大学队每次外出打球是很出彩的。一色是美式做派,服装整齐,大型客车,每个队员的腿上都裹着一块毛毯,用来体保暖。来到场上每人一个篮球,弄得观众和对手眼花缭乱。因为当时其他的球队还沿用一队一个球的老式训练法,这在比赛的势头上已经赢了三分。
   当时在北平没有正规的篮球赛事,每年一次的大学联赛就属于最隆重的了。在联赛中能同清华大学队叫板的只有北京师大的体育系,他们招收的就是体育专业,基本素质要比清华大学的好,不过真正打起来也是互有胜负。
   作为清华大学篮球队队长的李璞在北平篮球界算是挂号的人物了。
   1948年7 月,铁马体育会的篮球队要到天津打两场友谊赛,为了彰显实力特邀李璞代表他们赴天津。李璞在当时对篮球己经到了狂热的程度,只要有球打就不会犹豫的。赛后,天津《益世报》上评论:“新锐李璞,攻势不弱,表现不凡。”回校后就有同学管他叫李新锐了。
   同年十月,李璞又被选为“五大学联队代表队队员”将代表北平大学界南征上海、南京等地。因解放战争局势紧张,国民党军队包围了清华园,使这次南北大学篮球大战未能爆发。
   此外,在北平的武清县同乡,曾自发的成立一个篮球队,取名叫“Time”,表示与时代同步的意思。队长是沙治平,队员有沙治中、李维涤、李璞、石宝瑛、张世泽、尹宗光、马振纲、杨绍忠等,一到星期天,就相约到附近的师范大学去练球。他们除了有共同爱好之外,也打算有机会一起回到武清县,做个表演,把篮球带回家乡。有一次还真的回到了武清县,并在县立小学同县里能找到的球手打了场比赛,武清县的水平当然不行,但因篮球回乡也是很愉快的。
   告别北平来到东北之后,李璞仍然是通过篮球让身边的人们认识了他。在兴山中国医科大学预科学院打球的人不是很多,球场上玩球的人多数都不会,李璞一般是不靠前的。只能等到休息日同其他单位打场比赛,其比赛质量和激烈程度不可与在清华大学时的比赛同日而语。
   1950年夏,李璞从兴山调入哈尔滨,人还未报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员工们就知道他是个篮球健将。于是,就有了李璞刚下火车被人直接送到运动场,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职工上场比赛的故事了。
   在李璞教授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在全哈尔滨市联赛中同哈尔滨市政府的一场比赛。市政府队是全市的冠军队,历年比赛从来没输过。哨响之后,市政府队是有些轻视哈尔滨医科大学篮球队的,可殊不知新加盟的李璞成为赛场输赢的最大变数。等到市政府队发现对手是强敌时,比分已经无法拉开了,最后两队以平局告终,使之成为全市篮球爱好者议论的热烈话题。
   那场球以后,李璞被选进哈尔滨市篮球代表队,拟参加东北大区在大连举办的城市运动会。后来因为他去烟台采集标本,没有成行。
   随后的几年,李璞一直活跃在哈尔滨的各个篮球赛场上,直到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吃不饱,再也打不动球了。虽然李璞的处境比一般人好些,年轻轻的就被评为讲师,工资比普通教师高出近一倍。可即便他想打球也没人陪他打了,因为挨饿能跑得动的实在不多,而且人们已经没有打篮球的兴致了。
   这段日子过去之后,李璞便年过三十,对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成为他生活的主流,还有,大女儿快两岁了,二女儿也在孕育中。
   在学校里组建生物系,招生,到外地采集标本,外出进修学习。教学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重,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
   李璞离篮球越来越远。
   伴随一生的篮球给李璞带来了什么?年近80的他还能象年轻人一样跑步,除了眼睛因白内障不久前做了手术外,身体依然强健。在性格上,培养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用这种精神去教学去搞科研。
   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一个极易相处的好老头。
   


[第八章 妻子和女儿们] [返回顶端]   

Copyright2013© 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传学研究室. 版权所有
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电话: 86-451-86674798  传真: 86-451-86677243  邮箱: hmugenetics@ems.hrb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