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传资源保护与疾病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English
   

科学的每一重大进步,都凝集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他们的名字应该历史铭记。

中国遗传学家推动中国遗传学发展的艰难历程。特别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遗传学无论在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规模和投入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的研究成果和自主研发的项目越来越多,在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科在半个世纪多的历程中,艰辛创业,积极探索,不断前进,见证了中国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回眸医学遗传学科的发展简史,我们有更深的领悟。

创业奠基

建校之初,我校尚未独立设置生物学教研室。1949年由黄舜毅和张世杰两位教师组成生物学小组,开始生物学教学。1950年,因为工作需要从兴山(今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调来李璞、田瑞符、周玉麟和日本教师万代源司,正式成立生物科,由李璞任责任助教,开始为三年制专科生和五年制本科一期授课。生物科设于致知前楼(现位于哈尔滨市一曼街1号院内)二楼,仅有两个房间,一间办公室,另一间标本室。从这一年开始,生物科全体人员每年暑期去大连采集海滨动物标本,以充实标本室。大家不畏艰难,广征博采,为学科建设做出贡献。1951年,刘权章、赵尔宓、张贵寅、薄攸泉和肖忠厚等调生物科,学科开始补充人员。1952年,刘绍沧、崔祖让和冯新华也相继入生物科,生物科从致知前楼搬至瓷砖楼(现为哈尔滨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的移动通信南岗营业厅)。1953年,徐碧瑜、丁曙薇、史瀛仙、史宗俊、刘丕周、谢锡尧、李秀蓉、王淑珍以及邹光陆续来科工作,至此生物科已有20多人。其后,因工作需要,生物科保留11人,其余人员组织成立寄生虫学科。1954年,生物科从瓷砖楼搬迁至现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学馆三楼。1955年,赵国桢、麻鲤和孙永宁调入生物科,生物科更名为生物学教研室。赵国桢任教研室主任,李璞任副主任,教研室成员14名。随着教研室规模的扩大和工作的开展,多位教师先后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高校与研究院所进修,师资队伍日渐壮大,教学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通过艰苦创业,教研室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探索前进

1956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进入探索前进的新阶段。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平等竞争,促进了我国遗传学的发展。生物学教研室李璞等老师开展了金鱼的遗传与发育研究东北特有的物种七鳃鳗的系统解剖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后者在国内产生重要的影响。1960年,生物学教研室由解剖学馆迁至理化学馆。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际上人类细胞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时期,1963年李璞、张贵寅和徐碧瑜通过在大连医学院人类遗传学讲习班的学习,认识到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遗传学研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于1964年开展了遗传咨询和人类染色体的研究工作。起步初期的研究成果格外振奋人心,1965年分析报道的第一例染色体病例46XX/46XY嵌合型真两性畸形,其X染色质为阳性,这是当时国际上第二个异源嵌合体病例。这一成果说明20世纪60年代我们在细胞遗传学研究领域,特别是染色体病的分析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希望

文革劫难

1966年到1976的十年文革期间,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工作被迫停止,部分教师被分散至生理学和解剖学教研室,生物学教研室只保留李璞刘玉贞两位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都陷入了瘫痪状态,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实验仪器几乎损失殆尽。恰恰在这十年之间,世界医学遗传学迅猛发展,而我校的生物学教研室和全国兄弟院校的生物学教研室一样,遭遇挫折,正在发展中的遗传学研究因此而中断。


新的契机

1976文革结束,学术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校部分恢复教学也给生物学教研室带来了一缕曙光,被分散出去的教师陆续回到教研室,并开展了染色体研究工作。教研室抓住期待已久的时机,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肿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1974年,生物学教研室开展并完成回输PHA激活淋巴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工作,这是应用白细胞介素2IL-2)进行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先驱。1977年,受卫生部委托,李璞教授承担了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生物学》第1版的主编工作。从此,生物学教研室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发展

1978年,是生物学教研室获得巨大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受卫生部委托,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四川医学院联合主办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讲习班在成都开学,开创了全国生物学教师团结协作的新局面。此后,先后由我校牵头举办了8医学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高级师资进修班,共培训了约150名全国各医学院校的教师,为国内医学遗传学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于1989年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李璞教授当选理事。李璞教授为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而完成的专著《染色体与临床实践》一书,获得了卫生部科技大会奖,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医用生物学》第1版出版发行。同年,为介绍国外医学遗传学进展概况,李璞教授主编出版的系列杂志之一《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在全国发行。1979年,黑龙江省遗传学会成立并挂靠于生物学教研室,李璞教授任理事长(第三、四任理事长刘权章教授,现任理事长傅松滨教授)。1980年李璞教授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委托,编写出版了国内的第一部医学遗传学专著《医学遗传学纲要》。同时,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医学遗传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同年,教研室在我校78级本科生中组织了第一批医学遗传学科研小组,参加者有6人,分别是肖红、王杰、孙艳阳、刘春祥、赵会全和傅松滨,其中有4人大学毕业后师从李璞教授、张贵寅教授和刘权章教授完成了硕士或博士学业。

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学位制,生物学教研室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李璞教授被选为首批博士生导师,生物学教研室开始招收医学遗传学专业研究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国内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1983年,李璞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13届国际遗传学大会,扩大了我校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1985年,在生物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医学遗传学研究室。1988年,生物学教研室由理化学馆迁至新建的分子生物学馆,科研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给发展中的生物学教研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1989年,李璞教授主编的《医学遗传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和1995年分别主编出版了《医用生物学》的第3版和第4版),刘权章教授主编的《临床遗传学彩色图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20世纪80年代末,在李璞教授、张贵寅教授、刘权章教授的带领下生物学教研室开始从事人类恶性肿瘤,特别是肺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1991年,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中国遗传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李璞教授当选为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同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在生物学教研室设立黑龙江省遗传医学中心和黑龙江省遗传优生咨询中心。1992年,中华医学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生物学组,李璞教授任组长,张贵寅教授任秘书长。

1996年,傅松滨教授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并任副主任。同年,以遗传学牵头的生物学科群为依托,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国家理科(医药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基地。1997年,傅松滨教授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和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继往开来

1998年,傅松滨教授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并兼任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99年,经黑龙江省科技厅批准,在医学遗传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黑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进入21世纪,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依托的遗传学科已经成为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重点学科。2002年,根据国家新的学科目录,生物学教研室更名为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教研室。2004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在遗传学科建立了黑龙江省遗传病诊断中心;同年,实验室由分子生物学馆搬迁至药学院。2006年,学校成立细胞生物学教研室,遗传学科在保留医学遗传学研究室基础上更名为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实验室以医学遗传学教学与研究为工作重心,教学与科学研究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呈现一片生机。教学方面,2000年以来实验室承担了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及专科的医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9部。2001年,面向21世纪《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李璞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遗传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评奖一等奖。2004年,《医学遗传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设优秀理科基地,培养高层次基础医学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理科基地基础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PBL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李璞教授主编的《医学遗传学》、傅松滨教授主编的《医学生物学》(第6版)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2006年,李璞教授荣获全国教学名师称号。2007年,医学遗传学研究与教学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黑龙江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为庆祝李璞教授80寿辰,《辛勤耕耘,桃李芳菲》一书再版;傅松滨教授主编的《国际遗传学杂志》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09年,医学遗传学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医学遗传学进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库-哈尔滨库的建立、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库哈尔滨库的应用研究、实体肿瘤双微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遗传病出生缺陷重要遗传变异模式识别与防控。2000年至今,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86项,其中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项;获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其中《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和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人类肺癌与胃癌中染色体与肿瘤相关基因的变异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荣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2年,实验室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73ESI最新数据显示依托学科遗传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行列。201712月,实验室依托学科进入黑龙江省双一流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行列。20191月,中国遗传资源保护与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同年4月份通过专家论证。20217月,中国遗传资源保护与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 顺利通过验收正式立项建设。

  

中国遗传资源保护与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所依托学科--学遗传学作为21世纪的前沿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时光的流逝,辉煌已经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老一辈专家学者培育出来的莘莘学子遍布海内外,事业有成,在医学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为国家和学校赢得了荣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Copyright2013© 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传学研究室. 版权所有
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电话: 86-451-86674798  传真: 86-451-86677243  邮箱: hmugenetics@ems.hrbmu.edu.cn